医学猫---让医护人员职称晋升变容易!

13728009570
020-2896 0023

医学猫

考试指导

24 2024-12

2025年中医肛肠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肛肠科学 一、  肛肠解剖与生理 (一)  结肠直肠与肛管的应用解剖 1.  结肠应用解剖 2.  肛门直肠应用解剖 (二)  大肠肛门生理功能 1.  中医对大肠肛门生理功能的认识 2.  西医学对大肠肛门生理的认识 二、  肛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一)  一般检查 1.  检查注意事项 2.  体位 3.  检查方法 (二)  辅助检查 1.  化验检查 2.  内镜检查 3.  影像学检查 4.  病理学检查 5.  其他特殊检查 三、  肛肠疾病的病因病理 (一)  中医病因病机 常见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 (二)  西医病因病理 1.  发病原因 2.  常见病理改变 四、  肛肠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  辨证 1.  辨症状 2.  辨部位 (二)  治疗方法 1.  内治法 2.  外治法 五、  大肠肛门疾病围手术期处理 (一)  术前准备 1.  术前一般准备 2.  肠道准备 (二)  术后处理 1.  术后一般处理 2.  术后排粪管理 3.  术后疼痛管理 (三)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处理及预防 1.  疼痛 2.  排尿困难 3.  出血 4.  发热 5.  肛门水肿 6.  肛门坠胀 7.  便秘 8.  创口延迟愈合 9.  肛管皮肤缺损 10.  性功能障碍 11.  吻合口瘘 12.  结肠造口术后造口缺血性坏死 13.  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回缩 14.  结肠造口术后造口黏膜脱垂 15.  结肠造口术后造口穿孔 16.  结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连接处狭窄 17.  结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连接处出血 18.  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周围皮肤病 19.  结肠造口术后造口旁疝 六、  大肠肛门疾病预防与调护 (一)  一般预防 1.  大肠肛门良性疾病的一般预防方法 2.  大肠肛门肿瘤性疾病的一般预防方法 3.  炎性肠病的一般预防方法 (二)  中医预防 1.  中医药对于大肠肛门良性疾病的预防方法 2.  中医药对于大肠肛门肿瘤性疾病的预防方法 3.  中医药对于炎性肠病的预防方法 (三)  调护方法 1.  中医药对于大肠肛门良性疾病的调护方法 2.  中医药对于大肠肛门肿瘤性疾病的调护方法 3.  中医药对于炎性肠病的调护方法 七、  肛肠疾病中医经典论治精要 (一)  理论阐释 历代中医古籍中论治肛肠疾病的经典理论阐释 (二)  诊治精华 1.  经典方剂 2.  外治疗法 (三)  验案撷英 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肛肠疾病的经典验案撷英 八、  肛肠疾病常用麻醉 (一)  局部麻醉 1.  概述 2.  适应证 3.  常用局麻药 4.  局部麻醉方法 5.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6.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防治 (二)  腰俞麻醉 1.  适应证 2.  禁忌证 3.  药物 4.  操作方法 5.  注意事项 (三)  其他麻醉方法 1.  全身麻醉 2.  椎管内麻醉 九、  肛门直肠疾病 (一)  内痔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二)  外痔 1.  概述 2.  临床特点 (三)  炎性外痔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四)  结缔组织外痔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五)  静脉曲张性外痔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六)  血栓性外痔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七)  混合痔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八)  悬珠痣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九)  肛隐窝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肛痈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一)  肛漏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二)  肛裂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三)  脱肛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四)  直肠阴道瘘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五)  大便失禁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六)  肛门直肠狭窄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七)  坏死性筋膜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八)  放射性直肠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 4.  治疗 十、  大肠肛门肿瘤性疾病 (一)  大肠息肉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二)  结肠癌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三)  直肠癌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四)  肛管癌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五)  大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六)  大肠间质瘤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七)  骶前肿瘤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一、  下消化出血 (一)  概述 1.  临床表现 2.  常用检查 3.  临床分型 (二)  小肠出血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三)  大肠出血 1.  病因 2.  临床表现 3.  诊断 4.  治疗 十二、  炎症性肠病 (一)  克罗恩病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二)  溃疡性结肠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三)  溃疡性直肠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三、  便秘与排便障碍性疾病 (一)  概述 1.  临床表现 2.  分类 3.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二)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三)  直肠前突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四)  直肠黏膜内脱垂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五)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六)  会阴下降综合征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四、  肛门周围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一)  肛门湿疹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二)  接触性皮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三)  肛门瘙痒症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四)  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五)  骶尾部藏毛窦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六)  肛门癣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七)  尖锐湿疣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八)  直肠淋病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九)  猴痘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 五、  肛 肠 其 他疾病 (一)  结肠黑变病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二)  肠易激综合征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三)  结肠憩室病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四)  缺血性肠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六、  体液与营养代谢 (一)  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调 1.  水、电解质平衡 2.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3.  酸碱平衡的调节 4.  酸碱平衡失调 5.  外科补液 (二)  营养支持 1.  营养物质的代谢 2.  正常营养需要 3.  营养支持的适应证 4.  肠外营养 5.  肠内营养 十七、  休克 (一)  概述 1.  临床特点 2.  休克的病因 3.  分类 4.  中医病因病机 5.  病理生理 (二)  休克的临床表现与检测 1.  临床表现 2.  休克的检测 (三)  休克的治疗 1.  西医治疗 2.  中医治疗 十八、 急腹症 (一)  急性肠梗阻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二)  急性阑尾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三)  急性腹膜炎 1.  概述 2.  病因病理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十九、 输血 输血 1.  输血的适应证 2.  输血反应与输血并发症的防治 二十、 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 (一)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  阴阳辨证 2.  部位辨证 3.  局部辨证 (二)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1.  内治法 2.  外治法 (三)  疖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治疗 (四)  痈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五)  臀痈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治疗 (六)  褥疮 1.  临床特点 2.  治疗 3.  预防调护 (七)  精癃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八)  精浊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治疗

24 2024-12

2025年全科医学考试大纲-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一、创伤急救 (一)创伤急救概论 1. 目的 2. 急救原则 3. 步骤 4. 急救五项技术 (二)周围血管损伤 1. 概述 2. 诊断 3. 紧急处理原则 4. 转诊原则 5. 护理要点 (三)周围神经损伤 1. 概述 2. 诊断 3. 治疗 4. 转诊原则 (四)外伤急救搬运技 1. 搬运伤(病)员技术 2. 骨折固定技术 3. 伤口包扎技术 4. 外伤出血院外急救技术 二、骨折 (一)骨折概论 1. 病因病机 2. 分类 3. 诊断 4. 并发症 5. 治疗 (二)桡骨远端骨折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三、脱位 (一)脱位概论 1. 病因病机 2. 分类 3. 诊断 4. 并发症 5. 治疗 (二)肩关节脱位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三)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四、筋伤 (一)筋伤概论 1. 病因病机 2. 分类 3. 诊断 4. 并发症 5. 治疗 (二)落枕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三)颈椎病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四)肩关节周围炎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五)踝关节扭伤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六)腰部扭挫伤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七)腰肌劳损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八)腰椎间盘突出症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五、骨病 (一)骨关节炎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二)骨质疏松症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六、术后康复指导 骨伤科疾病的术后康复指导 常见骨伤科疾病的术后康复指导

23 2024-12

2025年全科医学考试大纲-中医眼科学

中医针灸学 一、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分类 1. 十四经穴 2. 奇穴 3. 阿是穴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 分经主治规律 2. 分部主治规律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 1.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 骨度分寸定位法 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 简便定位法 四、手太阴肺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太阴肺经腧穴的定位 及主治要点 五、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六、足阳明胃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阳明胃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七、足太阴脾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太阴脾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八、手少阴心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少阴心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九、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太阳小肠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一、足少阴肾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少阴肾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二、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三、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四、足少阳胆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少阳胆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五、足厥阴肝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厥阴肝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六、督脉、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督脉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七、任脉、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任脉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八、奇穴 常用奇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九、毫针刺法 (一)针刺准备 1. 消毒 2. 体位 (二)进针方法 1. 指切进针法 2. 夹持进针法 3. 舒张进针法 4. 提捏进针法 (三)针刺角度和深度 1. 角度 2. 深度 (四)行针手法 1. 基本手法 2. 辅助手法 (五)得气 1. 得气概述 2. 得气的临床意义 (六)催气、守气、行气法 1. 催气法概述 2. 守气法概述 3. 行气法概述 (七)毫针补泻手法 1. 捻转补泻 2. 提插补泻 3. 徐疾补泻 4. 迎随补泻 5. 呼吸补泻 6. 开阖补泻 7. 平补平泻 8. 烧山火 9. 透天凉 (八)针刺异常情况的原因、症状、现象、处理和预防 1. 晕针 2. 滞针 3. 血肿 4. 弯针 5. 断针 6. 刺伤内脏 (九)针刺注意事项 特殊部位、孕妇及特殊体质患者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二十、常用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1. 温经散寒 2. 扶阳固脱 3. 消瘀散结 4. 防病保健 (二)灸法的种类 常用灸法的分类及名称 (三)灸法的操作及适应范围 1. 艾炷灸 2. 艾条灸 3. 温针灸 4. 温灸器灸 5. 其他灸法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 施灸的先后顺序 2. 施灸的补泻方法 3. 施灸的禁忌 4. 灸后处理 二十一、拔罐法与刮痧法 (一)拔罐法 1. 常用的吸拔方法 2. 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3. 拔罐法的作用 4. 拔罐法的禁忌证 5. 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二)刮痧 1. 常用刮痧方法的操作 2. 常用刮痧方法的作用及适应证 3. 刮痧的注意事项 二十二、其他针法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 1. 电针法 2. 三棱针法 3. 皮肤针法 4. 火针法 5. 芒针法 6. 皮内针法 7. 腕踝针法 二十三、其他疗法 (一)穴位注射法 1. 操作方法 2. 适用范围 3. 常用药物 4. 注意事项 (二)穴位埋线法 1. 操作方法 2. 适用范围 3. 注意事项 二十三、其他疗法 (三)穴位贴敷法 1. 敷贴药物 2. 操作方法 3. 适用范围 4. 注意事项 二十四、头针、耳针 (一)头针 1.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2. 头针的适应范围 3. 头针的操作技术 4. 头针的注意事项 (二)耳针 1. 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2. 耳穴的分布 3. 常用耳穴的部位及主治 4. 耳针的适应范围 5. 耳穴选穴原则 6. 耳针的操作技术 7. 耳针的注意事项 二十五、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1. 治神守气 2. 补虚泻实 3. 清热温寒 4. 治病求本 5. 三因制宜 (二)针灸治疗作用 1. 疏通经络 2. 调和阴阳 3. 扶正祛邪 (三)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1. 辨病与辨经结合 2. 辨证与辨病结 3. 调神与调气并重 (四)针灸配穴处方 1. 选穴原则 2. 配穴方法 3. 刺灸法的选择 (五)特定穴的概念、临床应用 1. 五输穴 2. 原穴 3. 络穴 4. 背俞穴 5. 募穴 6. 八脉交会穴 7. 八会穴 8. 郄穴 9. 下合穴 10. 交会穴 二十六、内科病证 (一)哮喘 1. 辨证 2. 治疗 (二)头痛 1. 辨证 2. 治疗 (三)面瘫 1. 辨证 2. 治疗 (四)中风 1. 辨证 2. 治疗 (五)不寐 1. 辨证 2. 治疗 (六)痫病 1. 辨证 2. 治疗 (七)胃痛 1. 辨证 2. 治疗 (八)呕吐 1. 辨证 2. 治疗 (九)腹痛 1. 辨证 2. 治疗 (十)便秘 1. 辨证 2. 治疗 (十一)癃闭 1. 辨证 2. 治疗 (十二)痿证 1. 辨证 2. 治疗 (十三)痹证 1. 辨证 2. 治疗 二十七、妇、儿科病证 (一)痛经 1. 辨证 2. 治疗 (二)绝经前后诸证 1. 辨证 2. 治疗 (三)遗尿 1. 辨证 2. 治疗 (四)小儿惊风 1. 辨证 2. 治疗 (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 辨证 2. 治疗 二十八、皮、外、骨伤科病证 (一)蛇串疮 1. 辨证 2. 治疗 (二)落枕 1. 辨证 2. 治疗 (三)肩痹 1. 辨证 2. 治疗 (四)肘劳 1. 辨证 2. 治疗 (五)踝关节扭伤 1. 辨证 2. 治疗 (六)腰痛(附:急性腰扭伤) 1. 辨证 2. 治疗 (七)坐骨神经痛 1. 辨证 2. 治疗 (八)筋结(腱鞘囊肿) 1. 辨证 2. 治疗 二十九、五官科病证 (一)针眼(麦粒肿) 1. 辨证 2. 治疗 (二)耳鸣耳聋 1. 辨证 2. 治疗 (三)鼻渊 1. 辨证 2. 治疗 (四)牙痛 1. 辨证 2. 治疗 (五)咽喉肿痛 1. 辨证 2. 治疗 三十、急症 (一)晕厥 1. 辨证 2. 治疗 (二)虚脱 1. 辨证 2. 治疗 (三)高热 1. 辨证 2. 治疗 (四)内脏绞痛 1. 辨证 2. 治疗

23 2024-12

2025年全科医学考试大纲-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一、概论 (一)小儿生长发育 1. 小儿年龄分期 2. 生理常数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 生理特点 2. 病理特点 二、预防与保健 儿童保建 1. 胎儿期保建 2. 新生儿期保建 3. 婴儿期保建 4. 幼儿期保健 5. 学龄前期保健 6. 学龄期保健 7. 青春期保建 三、儿科常见疾病 (一)感冒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咳嗽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三)肺炎喘嗽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四)哮喘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五)反复呼吸道感染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六)口疮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七)鹅口疮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八)积滞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九)厌食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疳证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一)泄泻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二)抽动障碍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三)惊风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健康教育 (十四)急性肾小球肾炎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五)肾病综合征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六)麻疹 1. 特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3. 转诊原则 4. 预防保健 5. 健康教育 (十七)幼儿急疹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八)风疹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九)猩红热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十)水痘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十一)流行性腮腺炎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十二)手足口病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十三)蛔虫病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23 2024-12

2025年全科医学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一、概论 (一)女性解剖与生理特点 1. 女性生殖解剖特点 2. 女性生理特点 (二)女性疾病的诊法 诊法 (三)妇科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二、预防与保健 妇女保健 1. 青春期保健 2. 月经期保健 3. 新婚期保健 4. 妊娠期保健 5. 产褥期保健 6. 哺乳期保健 7. 绝经期保健 8. 老年期保健 三、常见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二)月经后期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四)月经过多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五)月经过少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六)经期延长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七)经间期出血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八)崩漏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治疗原则 5. 塞流、澄源、复旧的含义 6. 辨证论治 (九)闭经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十)痛经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十一)经行前后诸证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十二)绝经前后诸证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辨证论治 四、带下病 带下病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8. 常用西药参考 五、常见妊娠病 (一)概论 1. 特点 2. 临床表现 3. 早孕诊断方法 4. 妊娠病治疗原则 5. 妊娠期用药原则 (二)妊娠恶阻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三)胎漏、胎动不安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四)异位妊娠 1. 特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3. 转诊原则 4. 养生与康复 5. 健康教育 六、常见产后病 (一)概论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要点 4. 治疗原则 (二)产后恶露不绝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三)产后身痛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四)产后缺乳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七、常见妇科杂病 (一)急性盆腔炎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1. 特点 2. 诊断 3. 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养生与康复 7. 健康教育

20 2024-12

2025年全科医学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常见肿瘤)

中医内科学(常见肿瘤) 一、肺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二、原发性肝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三、胃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四、大肠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五、食管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六、膀胱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与预防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19 2024-12

2025年全科医学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西医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学(西医常见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一)概述 (二)诊断 1. 诊断要点 2. 临床分型 3. 临床分期 (三)鉴别诊断 1. 支气管哮喘 2. 支气管扩张症 3. 肺结核 4. 间质性肺疾病 5. 肺癌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用药 2. 缓解期的治疗原则 二、肺炎 (一)概述 1. 常见病因 2. 肺炎的分类 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概述 (二)诊断 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1. 肺结核 2. 急性肺脓肿 3. 肺癌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无心肺疾病和附加危险因素患者的基本用药 2. 伴心肺基础疾病和 / 或附加危险因素患者的基本用药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概述 (二)诊断 1. 诊断要点 2. 严重程度分级 3. 分期 (三)鉴别诊断 1. 支气管扩张 2. 支气管哮喘 3. 肺结核 4. 肺癌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急性加重期 2. 稳定期 四、慢性胃炎 (一)概述 (二)诊断 1. 诊断要点 2. 临床分型 (三)鉴别诊断 1. 消化性溃疡 2. 慢性胆道疾病 3. 胃癌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保护胃黏膜的治疗 2. 伴反流的治疗 3. 胃酸过多的治疗 4.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5.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五、消化性溃疡 (一)概述 (二)诊断 1. 诊断要点 2. 临床分型 (三)鉴别诊断 1. 功能性消化不良 2. 胃癌 3. 胃泌素瘤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2. 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 3. 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4. 对症处理 六、高血压病 (一)概述 (二)诊断 诊断标准、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 (三)鉴别诊断 1. 肾实质病变 2. 肾动脉狭窄 3. 嗜铬细胞瘤 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 其他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利尿剂 2.β 受体阻滞剂 3. 钙拮抗剂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概述 (二)诊断 1. 心绞痛稳定型的诊断 2.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三)鉴别诊断 心绞痛稳定型的诊断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发作时用药(稳定型心绞痛) 八、急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 概述 2. 诊断要点 3. 鉴别诊断 4. 转诊原则 5. 基本用药 (二)脑梗死 1. 概述 2. 诊断要点 3. 鉴别诊断 4. 转诊原则 5. 基本用药 (三)脑出血 1. 概述 2. 诊断要点 3. 鉴别诊断 4. 转诊原则 5. 基本用药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1. 概述 2. 诊断要点 3. 鉴别诊断 4. 转诊原则 5. 基本用药 九、糖尿病 (一)概述 基本病理 (二)诊断 1. 诊断标准 2. 常见并发症 3. 辅助检查 (三)鉴别诊断 1. 肾性糖尿 2. 继发性糖尿病 3. 药物引起的高血糖 4. 其他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口服降糖药 2. 胰岛素 3. 其他 十、泌尿系感染 (一)概述 (二)诊断 1. 急性下尿路感染 2. 急性肾盂肾炎 3. 慢性肾盂肾炎 (三)鉴别诊断 1. 肾结核 2. 慢性肾小球肾炎 3. 前列腺炎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急性尿路感染的治疗 2. 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3. 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十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概述 (二)诊断 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1. 急性泌尿系感染 2. 急性全身性感染发热性疾病 3.IgA 肾病 4.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5. 狼疮性肾炎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抗生素 2. 利尿剂 3. 对症治疗 十二、慢性肾小球 肾炎 (一)概述 (二)诊断 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1.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肾损害 2. 慢性肾盂肾炎 3. 狼疮性肾炎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利尿剂 2. 降压药 3. 血小板解聚药物 4. 糖皮质激素

19 2024-12

2025年全科医学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中医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学(中医常见病证) 一、感冒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二、咳嗽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2.《内经》关于咳嗽的论述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三、哮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四、喘证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2. 喘脱的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五、心悸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六、胸痹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金匮要略》对胸痹的论述及治疗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七、不寐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2.《内经》对不寐的论述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八、呕吐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金匮要略》对呕吐的论述及治疗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九、胃痛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胁痛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一、泄泻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二、便秘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三、淋证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四、水肿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金匮要略》对水肿的论述及治疗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五、痹证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2.《内经》对痹证的论述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六、眩晕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七、头痛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八、中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九、消渴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19 2024-12

2025年全科医学考试大纲-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医学概论 一、绪论 医学模式、健康观 1. 预防医学要素(概念、内容、特点) 2. 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3. 中医预防理念 4. 五层次预防 5. 预防的策略 二、预防服务 (一)社区预防服务 1. 社区预防服务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社区预防服务的实施 (二)临床预防服务 1. 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2. 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和基本步骤 (三)中医预防服务 1. 中医预防服务适宜技术 2. 中医临床预防服务(养生保健、体质辨识、治未病) 3. 中西医预防服务的比较 三、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 流行病学特点 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二)疾病的分布 1. 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2. 疾病流行强度的相关术语 3. 疾病的三间分布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 现况研究 2. 病例对照研究 3. 队列研究 4. 社区干预试验(实验性研究) 5. 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 (四)循证医学要素 循证医学要素 四、环 境、营养与健康 (一)环境与健康 1. 人类与环境(环境的概念、组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2.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 环境污染与健康 4. 环境介质与健康 (二)营养与健康 1. 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2. 营养调查与评价 3.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4. 食源性疾病 五、职业与健康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二)职业病预防策略 1. 职业病的概念与特点 2. 职业病诊断和处理原则 3. 职业病预防原则和措施 (三)职业病的预防与控制 1. 职业卫生服务的实施原则 2.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中信息管理的措施 3. 常见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六、社 会、心理、行 为 与健康 (一)概述 社会、心理、行为与健康 (二)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亚健康的调治原则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1. 心身疾病的分类、特点 2.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治疗原则及三级预防 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健康教育 1. 健康教育要素 2. 健康教育内容 3. 健康教育原则 4. 健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 (二)健康促进 1. 健康促进要素 2. 健康促进原则 八、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的流行机制 1. 传染病的概念和分类 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和传播途径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1. 传染病的报告制度 2.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常见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四)新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新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 (五)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思想理论 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1.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原则及内容 2. 社区内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及干预 十、伤害预防与控制 (一)伤害的概述 1. 伤害的基本要素(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2. 伤害的特点 (二)伤害的防控 1. 伤害预防策略与措施 2. 主要伤害及其预防 十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要素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 十二、医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医源性疾病的概述 1. 医源性疾病的概念 2. 医源性疾病的类型 (二)感染性医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1. 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2. 感染性医源性疾病的形成与传播条件 3. 预防与控制 (三)药物性医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1. 概念 2. 分类 3. 预防与控制 (四)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 1. 概念 2. 分类 3. 不良反应监测

18 2024-12

2025年中医内科学考试大纲-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一、全科医学 (一)全科医学 1. 全科医学的要素 2. 全科医学的特征 (二)全科医疗及全科医生 1. 全科医疗的定义 2. 全科医疗基本特征 3. 与专科医疗的区别 4.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同一性 5. 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全科医生的角色) (三)中医全科医学 1. 中医全科医学 2. 中医全科医疗(中医全科医疗的特征) 3. 中医全科医生 二、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方法 (一)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 1. 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 2. 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 3. 因人制宜的诊疗策略 (二)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 1. 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2. 家庭的结构 3. 家庭的功能 4. 家庭生活周期遇到的问题及照顾 5. 家庭评估方法 6. 家系图 7. 家庭圈 8. 家庭功能问卷 (三)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 1. 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2. 社区的基本特征 3. 社区的基本功能 4.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工作 5. 社区诊断的概念 6. 社区诊断的特点 7. 社区诊断的目的和意义 8. 社区诊断的主要内容 9. 社区诊断的主要步骤 10. 社区干预 11. 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特点 12. 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内容 (四)以预防为导向的卫生服务 1. 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思想 2.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 3. 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 4. 全科医学的健康教育 (五)健康档案的建立 1. 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重点 SOAP 记录 2. 家庭健康档案的内容 3. 社区健康档案的内容 三、全科医疗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医患关系及其基础 1. 医患关系的模式 2. 医患关系的沟通技巧 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 理服务规范 1. 服务对象 2. 服务内容 (二)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服务内容 (三)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1. 服务对象 2.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四)0~6 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1. 服务内容 2.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1. 服务内容 2. 中医药健康服务内容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服务内容 (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八)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十)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十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1.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2. 0~36 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十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服务内容 (十三)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医学猫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6897号 粤ICP备08024116号 Powered by 极致CMS

关于广东省人才交流协会医疗人才专业委员会 论文 医学猫考试宝典 手机微信:13728009570 网站地图

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执业药师、医院三基、住院医师规培、主治医师、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

医学猫-考试宝典APP是广州有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官方网站,各大应用市场搜索 医学猫 下载,权威的卫生资格正副高考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