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28009570 020-2896 0023
中医针灸学 一、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分类 1. 十四经穴 2. 奇穴 3. 阿是穴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 分经主治规律 2. 分部主治规律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 1.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 骨度分寸定位法 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 简便定位法 四、手太阴肺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太阴肺经腧穴的定位 及主治要点 五、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六、足阳明胃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阳明胃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七、足太阴脾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太阴脾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八、手少阴心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少阴心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九、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太阳小肠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一、足少阴肾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少阴肾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二、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三、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四、足少阳胆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少阳胆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五、足厥阴肝经、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足厥阴肝经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六、督脉、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督脉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七、任脉、腧穴 1. 经脉循行 2. 主治概要 3. 常用任脉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八、奇穴 常用奇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 十九、毫针刺法 (一)针刺准备 1. 消毒 2. 体位 (二)进针方法 1. 指切进针法 2. 夹持进针法 3. 舒张进针法 4. 提捏进针法 (三)针刺角度和深度 1. 角度 2. 深度 (四)行针手法 1. 基本手法 2. 辅助手法 (五)得气 1. 得气概述 2. 得气的临床意义 (六)催气、守气、行气法 1. 催气法概述 2. 守气法概述 3. 行气法概述 (七)毫针补泻手法 1. 捻转补泻 2. 提插补泻 3. 徐疾补泻 4. 迎随补泻 5. 呼吸补泻 6. 开阖补泻 7. 平补平泻 8. 烧山火 9. 透天凉 (八)针刺异常情况的原因、症状、现象、处理和预防 1. 晕针 2. 滞针 3. 血肿 4. 弯针 5. 断针 6. 刺伤内脏 (九)针刺注意事项 特殊部位、孕妇及特殊体质患者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二十、常用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1. 温经散寒 2. 扶阳固脱 3. 消瘀散结 4. 防病保健 (二)灸法的种类 常用灸法的分类及名称 (三)灸法的操作及适应范围 1. 艾炷灸 2. 艾条灸 3. 温针灸 4. 温灸器灸 5. 其他灸法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1. 施灸的先后顺序 2. 施灸的补泻方法 3. 施灸的禁忌 4. 灸后处理 二十一、拔罐法与刮痧法 (一)拔罐法 1. 常用的吸拔方法 2. 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3. 拔罐法的作用 4. 拔罐法的禁忌证 5. 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二)刮痧 1. 常用刮痧方法的操作 2. 常用刮痧方法的作用及适应证 3. 刮痧的注意事项 二十二、其他针法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 1. 电针法 2. 三棱针法 3. 皮肤针法 4. 火针法 5. 芒针法 6. 皮内针法 7. 腕踝针法 二十三、其他疗法 (一)穴位注射法 1. 操作方法 2. 适用范围 3. 常用药物 4. 注意事项 (二)穴位埋线法 1. 操作方法 2. 适用范围 3. 注意事项 二十三、其他疗法 (三)穴位贴敷法 1. 敷贴药物 2. 操作方法 3. 适用范围 4. 注意事项 二十四、头针、耳针 (一)头针 1.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2. 头针的适应范围 3. 头针的操作技术 4. 头针的注意事项 (二)耳针 1. 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2. 耳穴的分布 3. 常用耳穴的部位及主治 4. 耳针的适应范围 5. 耳穴选穴原则 6. 耳针的操作技术 7. 耳针的注意事项 二十五、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1. 治神守气 2. 补虚泻实 3. 清热温寒 4. 治病求本 5. 三因制宜 (二)针灸治疗作用 1. 疏通经络 2. 调和阴阳 3. 扶正祛邪 (三)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1. 辨病与辨经结合 2. 辨证与辨病结 3. 调神与调气并重 (四)针灸配穴处方 1. 选穴原则 2. 配穴方法 3. 刺灸法的选择 (五)特定穴的概念、临床应用 1. 五输穴 2. 原穴 3. 络穴 4. 背俞穴 5. 募穴 6. 八脉交会穴 7. 八会穴 8. 郄穴 9. 下合穴 10. 交会穴 二十六、内科病证 (一)哮喘 1. 辨证 2. 治疗 (二)头痛 1. 辨证 2. 治疗 (三)面瘫 1. 辨证 2. 治疗 (四)中风 1. 辨证 2. 治疗 (五)不寐 1. 辨证 2. 治疗 (六)痫病 1. 辨证 2. 治疗 (七)胃痛 1. 辨证 2. 治疗 (八)呕吐 1. 辨证 2. 治疗 (九)腹痛 1. 辨证 2. 治疗 (十)便秘 1. 辨证 2. 治疗 (十一)癃闭 1. 辨证 2. 治疗 (十二)痿证 1. 辨证 2. 治疗 (十三)痹证 1. 辨证 2. 治疗 二十七、妇、儿科病证 (一)痛经 1. 辨证 2. 治疗 (二)绝经前后诸证 1. 辨证 2. 治疗 (三)遗尿 1. 辨证 2. 治疗 (四)小儿惊风 1. 辨证 2. 治疗 (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 辨证 2. 治疗 二十八、皮、外、骨伤科病证 (一)蛇串疮 1. 辨证 2. 治疗 (二)落枕 1. 辨证 2. 治疗 (三)肩痹 1. 辨证 2. 治疗 (四)肘劳 1. 辨证 2. 治疗 (五)踝关节扭伤 1. 辨证 2. 治疗 (六)腰痛(附:急性腰扭伤) 1. 辨证 2. 治疗 (七)坐骨神经痛 1. 辨证 2. 治疗 (八)筋结(腱鞘囊肿) 1. 辨证 2. 治疗 二十九、五官科病证 (一)针眼(麦粒肿) 1. 辨证 2. 治疗 (二)耳鸣耳聋 1. 辨证 2. 治疗 (三)鼻渊 1. 辨证 2. 治疗 (四)牙痛 1. 辨证 2. 治疗 (五)咽喉肿痛 1. 辨证 2. 治疗 三十、急症 (一)晕厥 1. 辨证 2. 治疗 (二)虚脱 1. 辨证 2. 治疗 (三)高热 1. 辨证 2. 治疗 (四)内脏绞痛 1. 辨证 2. 治疗
中医儿科学 一、概论 (一)小儿生长发育 1. 小儿年龄分期 2. 生理常数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 生理特点 2. 病理特点 二、预防与保健 儿童保建 1. 胎儿期保建 2. 新生儿期保建 3. 婴儿期保建 4. 幼儿期保健 5. 学龄前期保健 6. 学龄期保健 7. 青春期保建 三、儿科常见疾病 (一)感冒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咳嗽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三)肺炎喘嗽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四)哮喘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五)反复呼吸道感染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六)口疮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七)鹅口疮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八)积滞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九)厌食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疳证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一)泄泻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二)抽动障碍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三)惊风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健康教育 (十四)急性肾小球肾炎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五)肾病综合征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六)麻疹 1. 特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3. 转诊原则 4. 预防保健 5. 健康教育 (十七)幼儿急疹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八)风疹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十九)猩红热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十)水痘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十一)流行性腮腺炎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十二)手足口病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二十三)蛔虫病 1. 特点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4. 治疗 5. 转诊原则 6. 预防保健 7. 健康教育
中医内科学(中医急诊) 一、常见急诊病证 (一)厥脱 1. 概述 2. 中医诊断要点 3. 西医诊断要点 4. 治疗原则 5. 转诊原则 (二)昏迷 1. 概述 2. 中医诊断要点 3. 西医诊断要点 4. 治疗原则 5. 转诊原则 (三)猝死 1. 概述 2. 西医诊断要点 3. 心室颤动的处理 4. 心脏停搏的急救原则 (四)真心痛 1. 概述 2. 西医诊断要点 3. 基本处理 4. 转诊原则 (五)心衰 1. 概述 2. 西医诊断要点 3. 类证鉴别 4. 治疗原则 5. 转诊原则 二、急性中毒 (一)中毒概论 1. 概述 2. 中毒原因和分类 3. 诊断 4. 急救处理 5. 常用解毒中药 (二)急性有机磷中毒 1. 概述 2. 诊断 3. 急救处理原则 (三)急性酒精中毒 1. 概述 2. 诊断 3. 急救处理原则 三、急救基本知识 (一)常用急救技术 1. 注射技术 2. 吸氧 3. 吸痰术 4. 雾化吸入 5. 胃管洗胃法 6. 催吐术 7. 胃肠减压术 8. 鼻饲法 9. 灌肠术 10. 导尿术 11. 心电图 (二)现场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 1. 呼吸心脏骤停的判断 2. 基础生命支持 3. 进一步生命支持
中医内科学(常见肿瘤) 一、肺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二、原发性肝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三、胃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四、大肠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五、食管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六、膀胱癌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临床表现 2. 辅助检查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中医治疗原则 2. 中医证治分类 3. 其他疗法 4. 西医治疗原则 (五)转诊原则与预防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中医内科学(西医常见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一)概述 (二)诊断 1. 诊断要点 2. 临床分型 3. 临床分期 (三)鉴别诊断 1. 支气管哮喘 2. 支气管扩张症 3. 肺结核 4. 间质性肺疾病 5. 肺癌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用药 2. 缓解期的治疗原则 二、肺炎 (一)概述 1. 常见病因 2. 肺炎的分类 3.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概述 (二)诊断 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1. 肺结核 2. 急性肺脓肿 3. 肺癌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无心肺疾病和附加危险因素患者的基本用药 2. 伴心肺基础疾病和 / 或附加危险因素患者的基本用药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概述 (二)诊断 1. 诊断要点 2. 严重程度分级 3. 分期 (三)鉴别诊断 1. 支气管扩张 2. 支气管哮喘 3. 肺结核 4. 肺癌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急性加重期 2. 稳定期 四、慢性胃炎 (一)概述 (二)诊断 1. 诊断要点 2. 临床分型 (三)鉴别诊断 1. 消化性溃疡 2. 慢性胆道疾病 3. 胃癌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保护胃黏膜的治疗 2. 伴反流的治疗 3. 胃酸过多的治疗 4.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5.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五、消化性溃疡 (一)概述 (二)诊断 1. 诊断要点 2. 临床分型 (三)鉴别诊断 1. 功能性消化不良 2. 胃癌 3. 胃泌素瘤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2. 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 3. 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4. 对症处理 六、高血压病 (一)概述 (二)诊断 诊断标准、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 (三)鉴别诊断 1. 肾实质病变 2. 肾动脉狭窄 3. 嗜铬细胞瘤 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 其他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利尿剂 2.β 受体阻滞剂 3. 钙拮抗剂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概述 (二)诊断 1. 心绞痛稳定型的诊断 2.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三)鉴别诊断 心绞痛稳定型的诊断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发作时用药(稳定型心绞痛) 八、急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 概述 2. 诊断要点 3. 鉴别诊断 4. 转诊原则 5. 基本用药 (二)脑梗死 1. 概述 2. 诊断要点 3. 鉴别诊断 4. 转诊原则 5. 基本用药 (三)脑出血 1. 概述 2. 诊断要点 3. 鉴别诊断 4. 转诊原则 5. 基本用药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1. 概述 2. 诊断要点 3. 鉴别诊断 4. 转诊原则 5. 基本用药 九、糖尿病 (一)概述 基本病理 (二)诊断 1. 诊断标准 2. 常见并发症 3. 辅助检查 (三)鉴别诊断 1. 肾性糖尿 2. 继发性糖尿病 3. 药物引起的高血糖 4. 其他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口服降糖药 2. 胰岛素 3. 其他 十、泌尿系感染 (一)概述 (二)诊断 1. 急性下尿路感染 2. 急性肾盂肾炎 3. 慢性肾盂肾炎 (三)鉴别诊断 1. 肾结核 2. 慢性肾小球肾炎 3. 前列腺炎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急性尿路感染的治疗 2. 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3. 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十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概述 (二)诊断 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1. 急性泌尿系感染 2. 急性全身性感染发热性疾病 3.IgA 肾病 4.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5. 狼疮性肾炎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抗生素 2. 利尿剂 3. 对症治疗 十二、慢性肾小球 肾炎 (一)概述 (二)诊断 诊断要点 (三)鉴别诊断 1.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肾损害 2. 慢性肾盂肾炎 3. 狼疮性肾炎 (四)转诊原则 转诊原则 (五)基本用药 1. 利尿剂 2. 降压药 3. 血小板解聚药物 4. 糖皮质激素
中医内科学(中医常见病证) 一、感冒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二、咳嗽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2.《内经》关于咳嗽的论述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三、哮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四、喘证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2. 喘脱的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五、心悸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六、胸痹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金匮要略》对胸痹的论述及治疗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七、不寐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2.《内经》对不寐的论述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八、呕吐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金匮要略》对呕吐的论述及治疗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九、胃痛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胁痛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一、泄泻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二、便秘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三、淋证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四、水肿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4.《金匮要略》对水肿的论述及治疗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五、痹证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1. 病因病机 2.《内经》对痹证的论述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六、眩晕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七、头痛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八、中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十九、消渴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三)诊断、类证鉴别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2. 类证鉴别 3. 鉴别诊断 (四)治疗 1. 辨证论治 2. 常用中成药 3. 其他疗法 (五)转诊原则及预防调护 1. 转诊原则 2. 养生与康复 3. 健康教育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 一、全科医学 (一)全科医学 1. 全科医学的要素 2. 全科医学的特征 (二)全科医疗及全科医生 1. 全科医疗的定义 2. 全科医疗基本特征 3. 与专科医疗的区别 4.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同一性 5. 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全科医生的角色) (三)中医全科医学 1. 中医全科医学 2. 中医全科医疗(中医全科医疗的特征) 3. 中医全科医生 二、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方法 (一)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 1. 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 2. 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 3. 因人制宜的诊疗策略 (二)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 1. 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2. 家庭的结构 3. 家庭的功能 4. 家庭生活周期遇到的问题及照顾 5. 家庭评估方法 6. 家系图 7. 家庭圈 8. 家庭功能问卷 (三)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 1. 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2. 社区的基本特征 3. 社区的基本功能 4.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工作 5. 社区诊断的概念 6. 社区诊断的特点 7. 社区诊断的目的和意义 8. 社区诊断的主要内容 9. 社区诊断的主要步骤 10. 社区干预 11. 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特点 12. 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内容 (四)以预防为导向的卫生服务 1. 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思想 2. 中医治未病的方法 3. 全科医学的预防保健 4. 全科医学的健康教育 (五)健康档案的建立 1. 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重点 SOAP 记录 2. 家庭健康档案的内容 3. 社区健康档案的内容 三、全科医疗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医患关系及其基础 1. 医患关系的模式 2. 医患关系的沟通技巧 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 理服务规范 1. 服务对象 2. 服务内容 (二)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服务内容 (三)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1. 服务对象 2.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四)0~6 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1. 服务内容 2.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1. 服务内容 2. 中医药健康服务内容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服务内容 (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八)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十)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十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1.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2. 0~36 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十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服务内容 (十三)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肢体经络病证 (一) 痹证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类证鉴别 4. 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5. 辨证论治 6. 西医相关疾病的西医治疗 7. 预防调护 (二) 痉证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类证鉴别 4. 辨证论治 5. 预防调护 (三) 痿证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类证鉴别 4. 辨证论治 5. 预防调护 (四) 颤证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类证鉴别 4. 辨证论治 5. 预防调护 (五) 腰痛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和类证鉴别 4. 辨证论治 5. 预防调护
医学心理学 一、 心理学基础知识 人的心理现象 1. 心理学的内容及医学心理学概述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3. 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4. 意志过程:意志的概述及心理过程 5. 个性和人格的定义、内容和个性心理特征 6. 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的概念、方法 7. 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 8.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概述及常用技术 二、心理应激 应激反应 1. 应激、应激源及种类 2. 中介机制和应激反应 3. 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 三、 心身疾病 (一) 心身疾病的概述 1. 心身疾病的特点 2. 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3.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二) 临床心身相关问题 1. 临床典型的心身疾病 2. 疼痛心理 3. 妇科和儿科心身疾病 四、 心理障碍 (一) 心理障碍的概述 1. 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 2. 心理障碍的分类 (二) 神经症性障碍 1. 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特征与常见症状 2. 临床常见神经症性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 (三)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常见症状与处置 (四) 其他类型的心理障碍 1. 人格障碍及类型 2. 行为不良及睡眠障碍 五、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 心理健康概述 1. 心理健康的意义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 心理健康的发展 1.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2. 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家庭、学校和职业 六、 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一) 患者的心理问题 1. 患者角色 2. 患者的心理需要 3. 患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4. 各类患者的心理特点:门诊、住院和手术患者 (二) 医患关系 1. 医患关系的模式与重要性 2. 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3. 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传染病学 一、 传染病学总论 (一)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特征 1.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 传染病的特征 (二) 传染病的诊治与预防 1. 传染病的诊断 2. 传染病的治疗 3. 传染病的预防 4.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二、 常见传染病 (一) 病毒性肝炎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二) 肾综合征出血热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三) 艾滋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 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四) 流行性感冒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五)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六) 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七) 伤寒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八) 细菌性痢疾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九) 结核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病机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三、 其他 (一) 医院感染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常见的医院感染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6. 治疗 7. 预防与控制 (二) 新发传染病 1. 新发传染病概况 2. 新发传染病的中医认识 (三) 消毒 1. 消毒种类 2. 消毒方法 (四) 隔离 1. 隔离的原则与方法 2. 隔离的种类
解表剂 (一)概述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辛温解表 1.麻黄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桂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3.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4.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三)辛凉解表 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银翘散的鉴别应用 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四) 扶正解表 人参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泻下剂 (一) 概述 1.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2. 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寒下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其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三) 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四) 润下.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五) 逐水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应用注意事项 (六) 攻补兼施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和解剂 (一) 概述 1.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2. 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和解少阳 1. 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蒿芩清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调和肝脾 1. 四逆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逍遥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 3. 痛泻要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四)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清热剂 (一) 概述 1. 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2. 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清气分热 白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加减化裁 (三) 清营凉血 清营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四) 清热解毒 1. 黄连解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普济消毒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五) 清脏腑热 1. 龙胆泻肝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清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加减化裁 3. 芍药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六)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祛暑剂 (一) 概述 1. 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2. 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祛暑利湿 六一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三)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温里剂 (一) 概述 1. 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2. 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温中祛寒 1. 理中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2. 小建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回阳救逆 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四)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表里双解剂 (一) 概述 1. 表里双解剂的适用范围 2. 表里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解表攻里 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补益剂 (一) 概述 1. 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 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补气 1. 四君子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2. 参苓白术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3.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4. 生脉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5. 玉屏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补血 1. 四物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2. 当归补血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3. 归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四) 气血双补 1. 炙甘草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八珍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十全大补汤的鉴别应用 补益剂 (一) 补阴 1.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2. 一贯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二) 补阳 肾气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三) 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固涩剂 (一) 概述 1. 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2. 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四) 固崩止带 固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安神剂 (一) 概述 1. 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2. 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滋养安神 1. 酸枣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开窍剂 (一) 概述 1. 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2. 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凉开 1. 安宫牛黄丸的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牛黄清心丸的鉴别应用 2. 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三) 温开 苏合香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理气剂 (一) 概述 1. 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2. 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行气 1. 越鞠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瓜蒌薤白白酒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3. 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4. 枳实消痞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半夏泻心汤的鉴别应用 5. 天台乌药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降气 1. 苏子降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定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3. 旋覆代赭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理血剂 (一) 概述 1.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 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活血祛瘀 1. 桃核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3. 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4. 复元活血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 5. 温经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6. 生化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7. 桂枝茯苓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止血 1. 十灰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小蓟饮子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3. 黄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归脾汤的鉴别应用 治风剂 (一) 概述 1. 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2. 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疏散外风 1. 川芎茶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小活络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3. 消风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平息内风 1. 羚角钩藤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镇肝熄风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3. 天麻钩藤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镇肝熄风汤的鉴别应用 治燥剂 (一) 概述 1. 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2. 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轻宣外燥 1. 杏苏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清燥救肺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滋阴润燥 1. 增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2. 麦门冬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 3. 百合固金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祛湿剂 (一) 概述 1. 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2.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燥湿和胃 1. 平胃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2.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清热祛湿 1. 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2. 八正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3. 三仁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4. 甘露消毒丹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三仁汤的鉴别应用 (四) 利水渗湿 1. 五苓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加减化裁 2. 猪苓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加减化裁及其与五苓散的鉴别应用 3. 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五) 温化寒湿 1.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真武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3. 实脾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 (六) 祛风胜湿 独活寄生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祛痰剂 (一) 概述 1. 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2. 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燥湿化痰 1. 二陈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加减化裁 2. 温胆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 (三) 清热化痰 1. 清气化痰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小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四)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五) 温化寒痰 三子养亲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六)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消食剂 (一) 概述 1. 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2. 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消食化滞 保和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三) 健脾消食 健脾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驱虫剂 乌梅丸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治痈疡剂 (一) 概述 1. 治痈疡剂的适用范围 2. 治痈疡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二) 散结消痈 1. 仙方活命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2. 阳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3. 大黄牡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
一、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 中药的配伍 1.配伍的意义 2. 配伍的内容 (二) 中药的用药禁忌 1. 配伍禁忌 2. 妊娠用药禁忌 3.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三、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 剂量:确定剂量的因素 (二) 用法 1. 特殊煎法 2. 服药法
一、 药性理论 (一)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2. 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二) 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三) 升降浮沉 1.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四) 归经 1.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 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五) 毒性 1. 毒性的含义 2.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3. 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未有统一的考试大纲,考友们如需大纲,可根据报考的专业科目来配套相关考试辅导用书来学习,具体专业选择、考试设置如下,以【河北】为例: 专业选择 以【河北】为例:实践技能考试共设置105个专业,报考人员根据所从事的专业和执业类别,在《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专业目录》中选择相应的专业报考,考试级别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考生拟申报评审的专业、级别应与报考专业、级别相一致,拟申报评审专业对应的报考专业未开考的,可选择相近专业参加考试。个人不按要求报考,影响高级职称申报评审的责任自负。
护士资格证考《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其中,《专业实务》科目含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和妇产科护理学5个方向;《实践能力》考查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运用的能力。 《专业实务》科目考查内容:运用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有效而安全地完成护理工作的能力。考试内容涉及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和技能,以及与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的临床运用能力等。 《实践能力》科目考查内容: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护理任务的能力。考试内容涉及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等知识的临床运用等。
医学猫app下载
医学猫公众号
关于广东省人才交流协会医疗人才专业委员会 论文 医学猫考试宝典 手机微信:13728009570 网站地图
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执业药师、医院三基、住院医师规培、主治医师、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
医学猫-考试宝典APP是广州有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官方网站,各大应用市场搜索 医学猫 下载,权威的卫生资格正副高考试平台。